0551-64280901 861923657@qq.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秸秆综合利用如何突围?

        不能就地焚烧秸秆是城乡居民都耳熟能详的常识。群众对此也有切身体会,秸秆烧起来后,烟雾弥漫,大气能见度差,甚至影响到飞机的正常起降。然而,在当下的农村,随着人口大转移,烧火做饭、饲养牲畜等生产生活消耗不了那么多秸秆,对大量剩余的秸秆,不让烧,又该怎么妥善设计出路呢?

Image

        综合利用是必由之路,其附加的好处还在于秸秆从农田搬运出去后,其所吸收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也随之发生迁移,相当于采用生物吸收法治理了污染土地,一举两得。

        综合利用秸秆一般包括能源化、材料化、饲料化、基质化等方式。能源化,就是利用秸秆焚烧发电等,从而获得生物质能源;材料化,则是通过挤压等获得板材,用于家具、生活用品等的制作等;饲料化,是将秸秆进行压缩、打包、微发酵等处理后,供家畜越冬食用;基质化,主要指用作基体材料培育食用菌等。此外,还开发了利用秸秆作原材的沼气池,使用秸秆制作田间艺术品,满足旅游观赏需要等多种形式。但总体来看,由于秸秆的资源价值不算高,综合利用的产业化之路较为艰难,特别是收集和运转成本高,而加工产品的价格上不去,出现政策很优惠但市场反应冷淡的尴尬局面,导致年年提议要给过剩的秸秆找出路,年年仍要花大力气防止狼烟四起,基层政府承担了相当大的压力。

        坚持秸秆产业化利用的方向是勿用动摇的,但需要深入、系统的分析,按分类分区的原则有序推进,平稳入轨。具体来说,对不同区域,其地形、耕作习惯和农作物类型等的差别是很大的,应作实地调研,找准适合本地特点的产业化道路,防止同质、简单化倾向。

        对平原地区,由于交通便捷,易于远程大范围收集剩余秸秆,是可优先发展生物发电和生物质板材等规模产业的。但由于这些产业的生产成本较高,环境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并没有优势,需要地方人民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如果作比较分析,这种投入是值得的。与其把资金用于行政开支,挨家逐户宣传、制止,形成高压态势来阻止农民焚烧秸秆,还不如主动疏导,将钱补贴给企业,鼓励他们壮大实体经济,有计划的消化掉本地过剩秸秆。只要在农闲期间可以分期分批收集完秸秆,这种综合利用就不会与耕作生产发生冲突,是较好的突破口。

        对农业种植不连片的丘陵山区,可以集中的秸秆量目前可能不支撑产业的发展,宜就地消化。比如采取土地深耕的措施,也就是使用农业机械,将秸秆粉碎后再翻于下层,这样不仅解决了残留秸秆影响下一季农业生产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土地肥力。但要实现这种处理方式,首先是开发相应的农业机械,最好能制造出一体机,使农作物收割与土地深耕同步完成。如果技术尚不成熟,也可以分两步走,即先收割农作物,农民采集自己需要的秸秆后,再让粉碎深耕机械进场作业,完成后续对残留秸秆的处理。对秸秆粉碎机的基本要求是具备齐地面收割残留秸秆后彻底粉碎的功能,其既可与深耕机联用,也可单机开发,在农作物收割后即跟进作业。

        对这种类型的农用机械,因其使用具有公益性质,也可由政府购买服务,请专业公司在指定时间进场粉碎,做到收割一片、处理一片、放心一片,通过集中作业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并保证处理效果。

        焚烧秸秆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城区,解决途径则要盯紧农田。为此,地方人民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好农田区域,通过量身定做,寻找到处置该区域剩余秸秆的最佳方式,使秸秆真正成为资源而不是负担。不这样较高层次组织,靠农民自发的联合起来是不现实的。分散式农业生产具有灵活的优势,但遇到需要规模化处理的事项往往失灵,只有依靠政府的引导。

        有的县政府利用“小手牵大手”的力量,妥善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具体做法是由县教育局写一封告家长书,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共同转变观念,彻底消除了焚烧秸秆的火点。一旦某地确定了合理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也可采用类似的手段宣传,鼓励农民家长有偿集中交纳过剩秸秆或静置农田等待粉碎处理。信息不对称是综合利用秸秆遇到的最大困难,一旦有地方人民政府的介入,打通了肠梗阻,也就迎刃而解了。

共 1 页 1 条数据